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系列 方便教化
2016-09-17
從我們閱讀佛經,可以了解到,佛陀是一位證悟真理的智者,他教化眾生,善於觀機逗教,方便教化,所謂「法無定法」。例如:你太過講「空」,他說「有」;你太過執「有」,他說「空」,他善於用法來對治人的偏見,以法來對治人的煩惱,主要的,佛陀的教法是讓人安心悟道,讓人得到禪悅法喜,獲得解脫為目的。
所以,在這個原則之下,佛陀教化的一些方便法門,以及佛陀的慈悲智慧,就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,以下舉例說明:
一、吉祥草
有一位婦人的獨生兒子死了,當然哀痛不已。她非常悲憤:為什麼死神要奪去我愛子的生命?她滿心希望兒子能夠復活;但是到處求助無門,只有來求佛陀幫助。
佛陀雖然對生死、善惡因果清楚了然,但是要讓死人復活,這也是違背因果法則,不過佛陀的偉大,就在於他從不輕易拒絕。於是,佛陀方便的對這位婦人說:「救活你的兒子,有一個辦法,如果能有吉祥草,給他服用,就能復活。」
婦人一聽,有了希望,趕快問佛陀:「吉祥草在哪裡?」
佛陀說:「這需要到人家花園裡去尋找,而這戶人家必須在百年之內,都沒有死過人,這樣吉祥草才有用。」
婦人得到這麼一線希望,就到處去尋找吉祥草。她挨家挨戶的詢問:「你們家裡百年之內,有死過人嗎?」問了上百戶人家以後,沒有一家是百年之內沒有死過人的。
這時,她悟道了,有生就會有死,死了還會再生,生與死是循環的,沒有所謂生而不死。當下,她心中的不捨終於釋然,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教化。
二、拂塵掃垢的周利槃陀伽
周利槃陀伽是一個非常愚笨、幾乎是傻瓜型的人。他隨著哥哥到佛陀的僧團裡出家,由於佛法不能進入心田,經常給哥哥打罵而哭泣。有一天佛陀知道了,就對他說:「周利槃陀伽,你不要哭,我教你入道的法門。你不是每天都拿掃帚掃地嗎?你只要在掃地的時候念『拂塵掃垢』四個字。」
周利槃陀伽聽到佛陀慈悲的教導,就很用心念「拂塵掃垢」。最初,念了「拂塵」,忘記「掃垢」;後來,念了「掃垢」,又忘記了「拂塵」。
對於這樣愚痴笨拙的一個人,佛陀並沒有捨棄他,並且一再鼓勵他,周利槃陀伽就很認真念「拂塵掃垢」,務必要把這句話記住;同時也不斷思考:外面的塵埃,要「拂塵掃垢」,我自己內心的塵埃,怎樣拂去呢?就這樣,他從外境的苦行,逐漸讓內心明亮起來,因而他也成為開悟的羅漢。
我想,這是佛陀對於愚痴、笨拙的人,最方便的教化了。
三、摩登伽女的迷戀
在《楞嚴經》裡,有提到有名、美貌的女青年摩登伽女,和阿難尊者的羅曼史;她曾經迷戀阿難尊者,後來經過佛陀的方便教化,因而出家證果。
阿難尊者,在僧團裡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,是一位美男子、長得很帥,經典也讚嘆他說「相如秋滿月,眼似淨蓮華」,不但相好莊嚴,而且聰明、多聞博學。
阿難每天隨僧團外出托鉢,摩登伽女看在眼裡,心生愛戀之心,非得要和他在一起不可;但是阿難身處僧團,哪裡那麼容易接近呢?
有一天,阿難來不及趕上托鉢團隊,在後面落單了,摩登伽女有了這一個機會,就前去跟阿難說:「我可以向您請教佛法嗎?請到我家裡稍坐,我來供養你。」
阿難是一個慈悲不忍拒絕他人的人,進到摩登伽女的家裡,她就百般甜言蜜語,誘惑阿難。這時候碰巧有一位長老經過,看到阿難怎麼一個人在人家的家裡,就把他帶回教團。
摩登伽女失去了這樣一個機會,就到教團裡面來向佛陀抗議:「阿難,我心愛他,他也允諾我要愛我,請你把阿難尊者還給我,讓我帶回家,成就我們的姻緣吧。」
佛陀聽了以後,也方便的說:「摩登伽女,阿難是一個僧侶比丘,怎麼能可以跟你成就姻緣呢?再說,你是社會上普通的女士,雖然美麗,但是道行不能跟他相比。假如你肯在我的教團裡面修練一段時期,等到你的道行增長,能和阿難相比,我會為你們主持婚禮。」摩登伽女一聽,這個可行,就承諾在比丘尼教團修行。
摩登伽女雖是首陀羅族的女子,但她的根基很銳利。經過一段時間修行,不久,她悟到情愛聲色,苦空無常,因此感覺到對愛的執著,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,她就進入到了羅漢果位,前來向佛陀來頂禮:「佛陀,我覺得自己很可恥,沉溺於愛欲情海裡面。現在,我要懺悔過去對阿難的迷戀,請佛陀慈悲加被,我不會再有這樣的執著了。」
佛陀非常歡喜地說:「摩登伽女,妳終於懂得慈悲大愛了,那就愛護社會,愛護一切眾生吧!」這也是佛陀的一種方便教化。
四、戒律的遮放之間?
優波離尊者,在十大弟子當中,也是出身低賤的首陀羅族。因為經常為佛陀理髮的因緣,佛陀也施予他調身、調息、調心的法門,因而悟道成為羅漢,甚至進入到十大弟子的高位,成為「持戒第一」。
由於他對於教規,嚴格遵守、護持,所以各處的僧團中,如果有一些事故爭議,佛陀就會叫他去調解。
有一次,佛陀叫他到某一僧團去了解時,他就跟佛陀說:「我不能去。不是因為路途遙遠,只因現在是雨季,一出外,身體常常被雨淋溼,也沒有乾淨的衣服可以換洗,生活很不方便。」
佛陀聽了以後,確實是的,遠行的比丘遇到下雨,出外非常不便,就說:「優波離,我同意你的說法,以後出外可以多帶一套乾淨的衣服隨身,遇到下雨淋溼,可以更換。」
優波離和佛陀,他們對於戒律的持守,就有這樣遮、放的彈性。什麼叫遮?什麼叫放?這也是一種方便巧門,總要合情合理。我想,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教化吧!
從上面的這許多例子,可以看出佛陀的方便教化。當然,在佛經裡,這種例子多不勝舉。所以,我們可以知道,佛陀並不是以古板、執著的方式來教導弟子,他是非常有人情味,非常通達事理的,非常給予人方便。只要不是邪道,只要不是惡意,一切善法、方便,都能入道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海青長衫
在中國社會,只要見你穿著海青或長衫,一般人士就會認為這是出家人。其實,海青、長衫又稱為「漢服」,它代表著中華文化,你不看現在唱京劇、演古裝劇的演員一出現,都穿著海青或長衫樣式的服飾嗎?可見這是中國人穿著的服裝。
現今時代在變遷,大家的穿著也都改變了,清末民國初,西風東漸,大家開始追求新潮,從中山裝、洋裝,再到西裝,不斷演變求新,至今更是五花八門,複雜得已難以想像了,把過去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承放棄了;只有出家人仍然保持傳統,對於中華文化堅持不變,至今還是穿著海青、長衫。
海青又稱「大袍」,是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,其身腰、下擺、袖口寬闊,穿起來很自在,是僧信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,所謂「兩袖清風」,瀟灑、自在,如同大海一樣深廣包容,又像波浪一樣飄然無礙;唐廟李白曾形容「翩翩舞廣袖,似鳥海東來。」
海青一詞,取意於:海,因海洋浩瀚深廣,能含容萬物,自在無礙;青,因其色澤青出於藍,有鼓勵策進修行人,不同凡俗,代代更勝之意。
長衫又稱「長褂」,是出家人的常服,仿唐裝,領口斜部加以割截、縫綴,以表徵福田、百衲之意,有別於海青的袖口寬大,長衫的袖口比較窄,只有出家僧眾可穿。
此外,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,長約一尺長,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、穩健,不可搖擺身體,乃至大步奔跑,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,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。因此,現在穿西裝革履的人士,想要恢復中華文化的傳統,對古老的漢服要有一個新的認識。
所以,社會人士見到佛教徒到寺院來參加法會或者八關齋戒、受五戒等,穿著海青,也不必覺得什麼古怪、新奇,因為這還是我們歷史悠久的文化。古代流傳下來的服裝,是文化的傳統,不是異類,不是奇裝異服。現在的先生女士們,對這一點常識,應該要有所了解。
寺院能保留千年文化,我們應感念佛教對中華文化的保護。除了衣著以外,像寺院建築,好比宮殿式的建築,格局布置,重重疊疊,層層進進,幾門幾間……,在在都是中華文化的呈現;雖說,佛教也應因社會的改變、人心的需要,慢慢的成為大樓式的建築,卻不改佛教與中華文化結合的弘揚發展。因此,文化可以不斷的更新,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優良的文化;當我們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,也要把現代和傳統做一個調和。
所以,在這個原則之下,佛陀教化的一些方便法門,以及佛陀的慈悲智慧,就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,以下舉例說明:
一、吉祥草
有一位婦人的獨生兒子死了,當然哀痛不已。她非常悲憤:為什麼死神要奪去我愛子的生命?她滿心希望兒子能夠復活;但是到處求助無門,只有來求佛陀幫助。
佛陀雖然對生死、善惡因果清楚了然,但是要讓死人復活,這也是違背因果法則,不過佛陀的偉大,就在於他從不輕易拒絕。於是,佛陀方便的對這位婦人說:「救活你的兒子,有一個辦法,如果能有吉祥草,給他服用,就能復活。」
婦人一聽,有了希望,趕快問佛陀:「吉祥草在哪裡?」
佛陀說:「這需要到人家花園裡去尋找,而這戶人家必須在百年之內,都沒有死過人,這樣吉祥草才有用。」
婦人得到這麼一線希望,就到處去尋找吉祥草。她挨家挨戶的詢問:「你們家裡百年之內,有死過人嗎?」問了上百戶人家以後,沒有一家是百年之內沒有死過人的。
這時,她悟道了,有生就會有死,死了還會再生,生與死是循環的,沒有所謂生而不死。當下,她心中的不捨終於釋然,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教化。
二、拂塵掃垢的周利槃陀伽
周利槃陀伽是一個非常愚笨、幾乎是傻瓜型的人。他隨著哥哥到佛陀的僧團裡出家,由於佛法不能進入心田,經常給哥哥打罵而哭泣。有一天佛陀知道了,就對他說:「周利槃陀伽,你不要哭,我教你入道的法門。你不是每天都拿掃帚掃地嗎?你只要在掃地的時候念『拂塵掃垢』四個字。」
周利槃陀伽聽到佛陀慈悲的教導,就很用心念「拂塵掃垢」。最初,念了「拂塵」,忘記「掃垢」;後來,念了「掃垢」,又忘記了「拂塵」。
對於這樣愚痴笨拙的一個人,佛陀並沒有捨棄他,並且一再鼓勵他,周利槃陀伽就很認真念「拂塵掃垢」,務必要把這句話記住;同時也不斷思考:外面的塵埃,要「拂塵掃垢」,我自己內心的塵埃,怎樣拂去呢?就這樣,他從外境的苦行,逐漸讓內心明亮起來,因而他也成為開悟的羅漢。
我想,這是佛陀對於愚痴、笨拙的人,最方便的教化了。
三、摩登伽女的迷戀
在《楞嚴經》裡,有提到有名、美貌的女青年摩登伽女,和阿難尊者的羅曼史;她曾經迷戀阿難尊者,後來經過佛陀的方便教化,因而出家證果。
阿難尊者,在僧團裡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,是一位美男子、長得很帥,經典也讚嘆他說「相如秋滿月,眼似淨蓮華」,不但相好莊嚴,而且聰明、多聞博學。
阿難每天隨僧團外出托鉢,摩登伽女看在眼裡,心生愛戀之心,非得要和他在一起不可;但是阿難身處僧團,哪裡那麼容易接近呢?
有一天,阿難來不及趕上托鉢團隊,在後面落單了,摩登伽女有了這一個機會,就前去跟阿難說:「我可以向您請教佛法嗎?請到我家裡稍坐,我來供養你。」
阿難是一個慈悲不忍拒絕他人的人,進到摩登伽女的家裡,她就百般甜言蜜語,誘惑阿難。這時候碰巧有一位長老經過,看到阿難怎麼一個人在人家的家裡,就把他帶回教團。
摩登伽女失去了這樣一個機會,就到教團裡面來向佛陀抗議:「阿難,我心愛他,他也允諾我要愛我,請你把阿難尊者還給我,讓我帶回家,成就我們的姻緣吧。」
佛陀聽了以後,也方便的說:「摩登伽女,阿難是一個僧侶比丘,怎麼能可以跟你成就姻緣呢?再說,你是社會上普通的女士,雖然美麗,但是道行不能跟他相比。假如你肯在我的教團裡面修練一段時期,等到你的道行增長,能和阿難相比,我會為你們主持婚禮。」摩登伽女一聽,這個可行,就承諾在比丘尼教團修行。
摩登伽女雖是首陀羅族的女子,但她的根基很銳利。經過一段時間修行,不久,她悟到情愛聲色,苦空無常,因此感覺到對愛的執著,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,她就進入到了羅漢果位,前來向佛陀來頂禮:「佛陀,我覺得自己很可恥,沉溺於愛欲情海裡面。現在,我要懺悔過去對阿難的迷戀,請佛陀慈悲加被,我不會再有這樣的執著了。」
佛陀非常歡喜地說:「摩登伽女,妳終於懂得慈悲大愛了,那就愛護社會,愛護一切眾生吧!」這也是佛陀的一種方便教化。
四、戒律的遮放之間?
優波離尊者,在十大弟子當中,也是出身低賤的首陀羅族。因為經常為佛陀理髮的因緣,佛陀也施予他調身、調息、調心的法門,因而悟道成為羅漢,甚至進入到十大弟子的高位,成為「持戒第一」。
由於他對於教規,嚴格遵守、護持,所以各處的僧團中,如果有一些事故爭議,佛陀就會叫他去調解。
有一次,佛陀叫他到某一僧團去了解時,他就跟佛陀說:「我不能去。不是因為路途遙遠,只因現在是雨季,一出外,身體常常被雨淋溼,也沒有乾淨的衣服可以換洗,生活很不方便。」
佛陀聽了以後,確實是的,遠行的比丘遇到下雨,出外非常不便,就說:「優波離,我同意你的說法,以後出外可以多帶一套乾淨的衣服隨身,遇到下雨淋溼,可以更換。」
優波離和佛陀,他們對於戒律的持守,就有這樣遮、放的彈性。什麼叫遮?什麼叫放?這也是一種方便巧門,總要合情合理。我想,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教化吧!
從上面的這許多例子,可以看出佛陀的方便教化。當然,在佛經裡,這種例子多不勝舉。所以,我們可以知道,佛陀並不是以古板、執著的方式來教導弟子,他是非常有人情味,非常通達事理的,非常給予人方便。只要不是邪道,只要不是惡意,一切善法、方便,都能入道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海青長衫
在中國社會,只要見你穿著海青或長衫,一般人士就會認為這是出家人。其實,海青、長衫又稱為「漢服」,它代表著中華文化,你不看現在唱京劇、演古裝劇的演員一出現,都穿著海青或長衫樣式的服飾嗎?可見這是中國人穿著的服裝。
現今時代在變遷,大家的穿著也都改變了,清末民國初,西風東漸,大家開始追求新潮,從中山裝、洋裝,再到西裝,不斷演變求新,至今更是五花八門,複雜得已難以想像了,把過去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承放棄了;只有出家人仍然保持傳統,對於中華文化堅持不變,至今還是穿著海青、長衫。
海青又稱「大袍」,是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,其身腰、下擺、袖口寬闊,穿起來很自在,是僧信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,所謂「兩袖清風」,瀟灑、自在,如同大海一樣深廣包容,又像波浪一樣飄然無礙;唐廟李白曾形容「翩翩舞廣袖,似鳥海東來。」
海青一詞,取意於:海,因海洋浩瀚深廣,能含容萬物,自在無礙;青,因其色澤青出於藍,有鼓勵策進修行人,不同凡俗,代代更勝之意。
長衫又稱「長褂」,是出家人的常服,仿唐裝,領口斜部加以割截、縫綴,以表徵福田、百衲之意,有別於海青的袖口寬大,長衫的袖口比較窄,只有出家僧眾可穿。
此外,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,長約一尺長,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、穩健,不可搖擺身體,乃至大步奔跑,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,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。因此,現在穿西裝革履的人士,想要恢復中華文化的傳統,對古老的漢服要有一個新的認識。
所以,社會人士見到佛教徒到寺院來參加法會或者八關齋戒、受五戒等,穿著海青,也不必覺得什麼古怪、新奇,因為這還是我們歷史悠久的文化。古代流傳下來的服裝,是文化的傳統,不是異類,不是奇裝異服。現在的先生女士們,對這一點常識,應該要有所了解。
寺院能保留千年文化,我們應感念佛教對中華文化的保護。除了衣著以外,像寺院建築,好比宮殿式的建築,格局布置,重重疊疊,層層進進,幾門幾間……,在在都是中華文化的呈現;雖說,佛教也應因社會的改變、人心的需要,慢慢的成為大樓式的建築,卻不改佛教與中華文化結合的弘揚發展。因此,文化可以不斷的更新,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優良的文化;當我們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,也要把現代和傳統做一個調和。
最新消息
波士頓中國城慶中秋 佛光人推廣三好四給精神
2025-08-13靈知學會參訪北雪梨佛光緣 學習三好運動
2025-08-13慧慈寺信眾跟著大師辦教育 分享歡喜布施的喜悅
2025-08-13《獻給旅行者365日》贈花蓮捷絲旅 安頓旅人身心
2025-08-13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
2025-08-13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
2025-08-12西來大學市集美食、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
2025-08-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
2025-08-12印尼蘇北協會第五分會三好動漫繪畫比賽 宣揚三好四給理念
2025-08-12小小演員大智慧 「兒童佛法故事劇場」南屏別院歡樂開演
2025-08-12
相
關
消
息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 2025-08-13
【星雲大師全集19】佛教管理學.佛法的管理法⑫ 2025-08-10
【星雲大師全集19】佛教管理學.佛法的管理法⑪ 2025-08-09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1 2025-08-12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經義】佛法滿人間.公平正義 2025-08-11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禪學與淨土.禪者雲遊與參訪2-2 2025-08-08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禪學與淨土.禪者雲遊與參訪2-1 2025-08-07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禪學與淨土.談禪6-6 2025-08-06